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足青海、服务西北、辐射西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武术、养生、民族民间体育基本技能和传播、推广、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能力,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和良好的体育思维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能够从事本专业专项运动教学、训练、竞赛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如下:
目标1:【职业素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体育事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依法从事体育教学、训练、赛事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有扎实学识和良好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积极影响他人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
目标2:【学科素养】了解体育改革发展动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知识体系能支撑体育工作需要;能灵活运用体育专业知识开展体育活动及相关应用研究。
目标3:【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体育实践及体育适应能力,能够传播、推广、传承、创新武术、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技能,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能力,掌握现代教育、健康理念和良好的体育思维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专项的基层体育活动训练、指导、组织与管理等工作的实践能力。
目标4:【反思能力】了解体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发展需要,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质疑、反思、思辨、创新的能力。
目标5:【发展能力】能够与时俱进,熟悉国家体育发展战略,能够有效执行地方传统体育发展与改革政策;善于学习促进个体发展,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修读期间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并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后,方可毕业:
1.【职业素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成为有扎实学识和良好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学科素养】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体育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文献搜集能力,能够熟悉运用常用的体育专业软件。
3.【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解决本专业领域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胜任本专业的教学、训练、竞赛和管理工作。
4.【反思能力】了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改革发展动态,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反思意识。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5.【服务能力】熟悉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方法,了解学员身心发展和养成的教育规律,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技能与方法,能够从事与体育有关的社会服务工作。
6.【健康基础】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三、学制与学分要求
1.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休学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学制可延至第7年)。
2.学分要求:学生至少应修满14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堂教学81学分,实验/实践教学59学分;必修94.5学分,选修45.5学分。
通识课程:学生应修满49学分,其中:课堂教学41学分,实践活动8学分;必修39学分,选修10学分。
专业课程:学生应修满91学分,其中:课堂教学40学分,实践/实验教学51学分;必修55.5学分,选修35.5学分。
具体课程与学分详见本计划的课程设置部分。
四、授予学位
符合《青海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学分制)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细则》规定,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课程
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导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传统武术、民族民间体育、田径、篮球、足球等。
六、课程结构比例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分数 |
学分比例 (%) |
学时数 |
学时比例 (%) |
通识课程 |
通识必修课程 |
39 |
28 |
802 |
25 |
通识选修课程 |
10 |
7 |
160 |
5 |
专业课程 |
学科通识课程 |
15.5 |
11 |
268 |
8 |
专业必修课程 |
28 |
20 |
732 |
23 |
专业限定选修课程 |
27.5 |
20 |
634 |
19 |
专业任意选修课程 |
8 |
6 |
256 |
8 |
实践(实验)课程 |
12 |
8 |
384 |
12 |
合计 |
140 |
100 |
3236 |
100 |
七、周课时统计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第1学期 |
第2学期 |
第3学期 |
第4学期 |
第5学期 |
第6学期 |
第7学期 |
第8学期 |
通识课程 |
通识必修课程 |
14 |
11 |
7 |
4 |
7 |
4 |
0 |
0 |
通识选修课程 |
0 |
2 |
2 |
2 |
2 |
2 |
0 |
0 |
专业课程 |
学科通识课程 |
5 |
0 |
6 |
0 |
4 |
2 |
0 |
0 |
专业必修课程 |
4 |
4 |
10 |
10 |
10 |
8 |
0 |
0 |
专业限定选修课程 |
6 |
12 |
6 |
7 |
6 |
8 |
0 |
0 |
专业任意选修课程 |
0 |
0 |
0 |
8 |
2 |
6 |
0 |
0 |
实践(实验)课程 |
|
|
|
|
|
|
|
|
总计 |
29 |
29 |
31 |
31 |
31 |
30 |
0 |
0 |
八、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联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职业素养 |
培养目标2 学科素养 |
培养目标3 实践能力 |
培养目标4 反思能力 |
培养目标5 发展能力 |
1.职业素养 |
H |
H |
M |
L |
M |
2.学科素养 |
H |
H |
H |
M |
M |
3.实践能力 |
H |
M |
H |
L |
M |
4反思能力 |
M |
M |
M |
H |
M |
5.服务能力 |
M |
L |
M |
L |
H |
6.健康基础 |
M |
M |
M |
L |
H |
注:“H”表示对达成高度支撑,M 代表中度支撑,L 代表低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