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1.1目标定位:
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立足青海、面向民族地区和高原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及中学体育教育工作情怀,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能够在中学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卓越教师,或在教育相关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1.2目标内涵: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体育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扎实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能胜任体育课程教学、体育活动组织、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管理和科研等工作,具备良好的体育思维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审美与劳动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熟悉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熟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
本专业学生经过学校学习和就业 5 年左右后,应达到如下预期目标:
目标1:【师德师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以“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具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
目标2:【学科素养】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知识体系能支撑中学教育教学;能灵活运用体育专业知识开展体育教学及应用研究。
目标3:【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能力,能上优质体育示范课,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并能思路清晰、分析到位地进行评课,能够设计与组织中学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课余训练和竞赛,并熟悉学校体育管理等其他工作,能够胜任基层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目标4:【育人能力】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工作的原理与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规律,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方法,具有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目标5:【发展能力】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善于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个体发展,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1.3目标评价:
本专业依据《中学体育教育专业二级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体育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价。对毕业3年以上的校友、中学用人单位、学科专业专家进行了访谈调查。从培养全面发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评价培养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调查反馈与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进行必要修订。从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制度改革等方面保障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有效评价。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修读期间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并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后,方可毕业:
2.1[师德规范]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2.2[教育情怀]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尊重学生人格,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富有爱心,善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3[学科素养] 系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体育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了解体育学科的主要应用领域,学会应用体育方法解决一些实践问题;熟悉常用的文献检索方法,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的文献。
2.4[教学能力] 熟悉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熟练运用常用的教学软件及多媒体教学技术,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2.5[班级指导] 具有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德育工作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学会通过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具有初步的综合育人能力。
2.7[学会反思] 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2.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掌握一定的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体验。
三、学制与学分要求
1.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休学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学制可延至第7年)。
2.学分要求:学生至少应修满149.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堂教学95.5学分,实验/实践教学54学分;必修131.5学分,选修18学分。
通识课程:学生应修满49学分,其中:课堂教学41学分,实践活动8学分;必修39学分,选修10学分。
专业课程:学生应修满100.5学分,其中:课堂教学57.5学分,实践/实验教学43学分;必修58学分,选修42.5学分。
具体课程与学分详见本计划的课程设置部分。
四、授予学位
符合《青海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学分制)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细则》规定,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课程
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运动训练学、体育保健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等。
六、课程结构比例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分数 |
学分比例 (%) |
学时数 |
学时比例 (%) |
通识课程 |
通识必修课程 |
39 |
26.1 |
802 |
26.8 |
通识选修课程 |
10 |
6.7 |
160 |
5.3 |
专业课程 |
学科通识课程 |
16 |
10.7 |
284 |
9.5 |
专业必修课程 |
22.5 |
15.1 |
456 |
15.2 |
专业限定选修课程 |
19 |
12.7 |
672 |
22.4 |
专业任意选修课程 |
7 |
4.7 |
240 |
8 |
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类必修、非师范类选修) |
19 |
12.7 |
380 |
12.7 |
实践课程 |
17 |
11.4 |
|
|
合计 |
149.5 |
100 |
2994 |
100 |
七、周课时统计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第1学期 |
第2学期 |
第3学期 |
第4学期 |
第5学期 |
第6学期 |
第7学期 |
第8学期 |
通识课程 |
通识必修课程 |
14 |
11 |
7 |
4 |
7 |
0 |
4 |
0 |
通识选修课程 |
0 |
2 |
2 |
2 |
2 |
0 |
2 |
0 |
专业课程 |
学科通识课程 |
5 |
3 |
3 |
2 |
2 |
0 |
2 |
0 |
专业必修课程 |
0 |
0 |
4 |
4 |
7 |
0 |
2 |
0 |
专业限定选修课程 |
6 |
12 |
8 |
4 |
4 |
0 |
4 |
0 |
专业任意选修课程 |
0 |
0 |
0 |
4 |
0 |
0 |
8 |
0 |
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类必修、非师范类选修) |
4 |
2 |
4 |
8 |
8 |
0 |
0 |
0 |
实践课程 |
|
|
|
|
|
|
|
|
总计 |
29 |
30 |
28 |
28 |
30 |
0 |
22 |
0 |
八、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联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师德师风 |
培养目标2 学科素养 |
培养目标3 教学能力 |
培养目标4 育人能力 |
培养目标5 发展能力 |
1.师德规范 |
H |
M |
|
H |
|
2.教育情怀 |
H |
|
M |
M |
L |
3.学科素养 |
M |
H |
H |
M |
M |
4.教学能力 |
|
M |
H |
M |
M |
5.班级指导 |
L |
|
|
H |
|
6.综合育人 |
H |
M |
L |
H |
|
7.学会反思 |
|
M |
M |
|
H |
8.沟通合作 |
|
M |
M |
|
H |
注:“H”表示对达成高度支撑,M 代表中度支撑,L 代表低度支撑。
九、教学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