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1.1目标定位:
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立足青海、面向民族地区和高原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及中学体育教育工作情怀,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能够在中学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卓越教师,或在教育相关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1.2目标内涵: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体育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扎实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能胜任体育课程教学、体育活动组织、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管理和科研等工作,具备良好的体育思维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审美与劳动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熟悉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熟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
本专业学生经过学校学习和就业 5 年左右后,应达到如下预期目标:
目标1:【师德师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以“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具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
目标2:【学科素养】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知识体系能支撑中学教育教学;能灵活运用体育专业知识开展体育教学及应用研究。
目标3:【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能力,能上优质体育示范课,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并能思路清晰、分析到位地进行评课,能够设计与组织中学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课余训练和竞赛,并熟悉学校体育管理等其他工作,能够胜任基层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目标4:【育人能力】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工作的原理与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规律,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方法,具有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目标5:【发展能力】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善于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个体发展,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1.3目标评价:
本专业依据《中学体育教育专业二级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体育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价。对毕业3年以上的校友、中学用人单位、学科专业专家进行了访谈调查。从培养全面发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评价培养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调查反馈与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进行必要修订。从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制度改革等方面保障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有效评价。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修读期间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并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后,方可毕业:
2.1[师德规范]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2.2[教育情怀]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尊重学生人格,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富有爱心,善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3[学科素养] 系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体育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了解体育学科的主要应用领域,学会应用体育方法解决一些实践问题;熟悉常用的文献检索方法,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的文献。
2.4[教学能力] 熟悉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熟练运用常用的教学软件及多媒体教学技术,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2.5[班级指导] 具有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德育工作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学会通过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具有初步的综合育人能力。
2.7[学会反思] 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2.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掌握一定的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体验。
三、学制与学分要求
1.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休学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学制可延至第7年)。
2.学分要求:学生至少应修满149.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堂教学95.5学分,实验/实践教学54学分;必修131.5学分,选修18学分。
通识课程:学生应修满49学分,其中:课堂教学41学分,实践活动8学分;必修39学分,选修10学分。
专业课程:学生应修满100.5学分,其中:课堂教学57.5学分,实践/实验教学43学分;必修58学分,选修42.5学分。
具体课程与学分详见本计划的课程设置部分。
四、授予学位
符合《青海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学分制)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细则》规定,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课程
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运动训练学、体育保健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等。
六、课程结构比例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分数 |
学分比例 (%) |
学时数 |
学时比例 (%) |
通识课程 |
通识必修课程 |
39 |
26.1 |
802 |
26.8 |
通识选修课程 |
10 |
6.7 |
160 |
5.3 |
专业课程 |
学科通识课程 |
16 |
10.7 |
284 |
9.5 |
专业必修课程 |
22.5 |
15.1 |
456 |
15.2 |
专业限定选修课程 |
19 |
12.7 |
672 |
22.4 |
专业任意选修课程 |
7 |
4.7 |
240 |
8 |
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类必修、非师范类选修) |
19 |
12.7 |
380 |
12.7 |
实践课程 |
17 |
11.4 |
|
|
合计 |
149.5 |
100 |
2994 |
100 |
七、周课时统计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第1学期 |
第2学期 |
第3学期 |
第4学期 |
第5学期 |
第6学期 |
第7学期 |
第8学期 |
通识课程 |
通识必修课程 |
14 |
11 |
7 |
4 |
7 |
0 |
4 |
0 |
通识选修课程 |
0 |
2 |
2 |
2 |
2 |
0 |
2 |
0 |
专业课程 |
学科通识课程 |
5 |
3 |
3 |
2 |
2 |
0 |
2 |
0 |
专业必修课程 |
0 |
0 |
4 |
4 |
7 |
0 |
2 |
0 |
专业限定选修课程 |
6 |
12 |
8 |
4 |
4 |
0 |
4 |
0 |
专业任意选修课程 |
0 |
0 |
0 |
4 |
0 |
0 |
8 |
0 |
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类必修、非师范类选修) |
4 |
2 |
4 |
8 |
8 |
0 |
0 |
0 |
实践课程 |
|
|
|
|
|
|
|
|
总计 |
29 |
30 |
28 |
28 |
30 |
0 |
22 |
0 |
八、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联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师德师风 |
培养目标2 学科素养 |
培养目标3 教学能力 |
培养目标4 育人能力 |
培养目标5 发展能力 |
1.师德规范 |
H |
M |
|
H |
|
2.教育情怀 |
H |
|
M |
M |
L |
3.学科素养 |
M |
H |
H |
M |
M |
4.教学能力 |
|
M |
H |
M |
M |
5.班级指导 |
L |
|
|
H |
|
6.综合育人 |
H |
M |
L |
H |
|
7.学会反思 |
|
M |
M |
|
H |
8.沟通合作 |
|
M |
M |
|
H |
注:“H”表示对达成高度支撑,M 代表中度支撑,L 代表低度支撑。
九、教学计划表
十、专业主干课程简介
1.《体育概论》(Introduction to Sports Studies)
(1)课程代码:Z3604018
(2)课程简介:《体育概论》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阐述了体育的基本概念和本质,以及体育科学体系,揭示了体育所具有的各种功能,明确了体育的目的,论述了体育手段和体育文化,介绍了体育体制,并对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3)教材:《体育概论》.杨文轩,陈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4)参考书目:
[1]《体育科学体育研究》鲁长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体育经济学概论 》钟天朗.复旦大学出版,2010年.
[3]《体育运动概论》姚颂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 《运动解剖学》(Sport Anatomy)
(1)课程代码:Z3604001
(2)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与进展;细胞和基本组织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骨、关节和肌肉的构造与功能;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各主要器官的位置、结构特点和功能;心脏、血管的结构和分布特征;神经系统的组成、主要器官(脊髓和大脑等)结构特点和功能等。通过对该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体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3)教材:《运动解剖学》李世昌.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年.
(4)参考书目:
[1]《人体解剖学》卢义锦、姚士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系统解剖学》柏树令.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3]《系统解剖学》数字教材,柏树令.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3.《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
(1)课程代码: Z3604022
(2)课程简介:该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应用性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或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影响下,人体各种功能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以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科学地组织运动训练。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具有初步运用人体生理学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的能力。
(3)教材:《运动生理学》乔德才.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4)参考书目:
[1]《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苏全生.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
4.《体育心理学》(Studies on Sports Psychology)
(1)课程代码:Z3604021
(2)课程简介:该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心理学方面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竞赛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3)教材:《体育心理学》季浏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4)参考书目:
[1]《体育心理学教与学指导》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运动心理学》张力为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体育运动心理学》马启伟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4]《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毛志雄等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体育社会学》(Sports Sociology)
(1)课程代码:Z3604023
(2)课程简介:《体育社会学》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体育社会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体育社会现象概述、体育社会现象扩大化、体育社会现象复杂化、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几个基本命题;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与经济的互动;体育运动与政治的互动;人口结构中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运动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运动的影响;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等。
(3)教材:《体育社会学》.卢元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4)参考书目:
[1]《社会学概念新修》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2]《体育社会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3]《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杰.科克利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
6.《健康教育学》(Studies on Health Education )
(1)课程代码:Z3604019
(2)课程简介:《健康教育学》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它通过传播和教育手段,向社会、家庭和个人传授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3)教材:《健康教育学》王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4)参考书目:
[1]《健康教育学》瞿向阳.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年.
[2] 《健康教育学》(第3版)黄敬亨、邢育健.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健康体适能》王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7.《体育科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of Sports Science)
(1)课程代码:Z3604020
(2)课程简介:《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选题的原则与方法和程序、研究设计与研究计划的制定方法、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常用方法(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资料的分析方法、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探索体育运动规律的能力。
(3)教材:《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黄汉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4)参考书目:
[1]《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郑旗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年.
[3]《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黄汉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8.《学校体育学》(Schooling Physical Education)
(1)课程代码:Z3605011
(2)课程简介:《学校体育学》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体育工作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学校体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体育的功能、地位、目标及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要求;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内容与手段;体育教学的教育、教养与发展的原则、方法;体育课的类型;体育课的说课和备课;体育实践课的结构、组织、密度与负荷;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与考核;课外体育竞赛;课外运动训练;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3)教材:《学校体育学》潘绍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4)参考书目:
[1]《学校体育学》周登嵩.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2]《学校体育学》李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9、《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otor Skill Learning and Control)
(1)课程代码:Z3605039
(2)课程简介:《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技能概述、运动中的信息加工、运动能力与个体差异、动作行为研究的理论、感觉系统对运动控制的作用、中枢系统与运动控制、注意与动作技能的控制、动作技能的协调控制、动作技能学习概论、动作练习的准备与安排、动作技能的指导与示范、动作技能的练习、动作学习的反馈、动作技能的保持与迁移、动作学习的评价等。
(3)教材:《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王树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4)参考书目:
[1]《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玛吉尔(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
[2]《动作学习与控制》.张英波.北京科技出版社,2019年.
[3]《教育心理学》.李伯季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体育课程与教学论》(Teaching Theories for Sports Courses)
(1)课程代码:Z3605040
(2)课程简介:《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教材:《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吴海宽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参考书目:
[1]《体育与健康》耿培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罗希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体育教学论》毛振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学校体育学》金钦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季浏.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11.《运动生物化学》(Exercise Biochemistry)
(1)课程代码:Z3606035
(2)课程简介:《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本学科必修课。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人体的化学组成、高能磷酸化合物、运动和糖代谢、运动和脂类代谢、运动和蛋白质代谢、运动性疲劳的生化、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了解导致运动性疲劳的生化因素,掌握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生化指标,为提高科学训练水平打下理论基础和提供实用依据。
(3)教材:《运动生物化学》张蕴琨、丁树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4)参考书目:
[1]《运动生物化学》张蕴琨、丁树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实用运动生物化学》张爱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
[3]《运动生物化学概论》许豪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运动生物力学》(Exercise Biomechanics)
(1)课程代码:Z3606036
(2)课程简介:《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相关学科必修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运动生物力学概论、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特性、人体惯性参数、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人体运动的运动学、人体运动的动力学、人体基本运动动作的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和技术简介、运动生物力学教学实验介绍等。通过对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材:《运动生物力学》赵焕彬、李建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4)参考书目:
[1]《运动生物力学高级教程》金季春.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
[2]《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卢德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
[3]《体育运动与力学》体育教材编写组.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
[4]《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教材编写组.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
[5]《人体材料力学》刘学贞、刘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体育统计学》(Sports Statistics)
(1)课程代码:Z3606039
(2)课程简介:《体育统计学》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相关学科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体育统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包括统计资料的的收集与整理、样本特征数、正态分布及应用、体育评分方法的原理及常用方法、统计推断、方差分析、简单的回归分析和体育科研中简单的统计设计等内容,它具有实用性很强的特点。对培养体育本科生的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3)教材:《体育统计学》丛湖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4)参考书目:
[1]《实用体育统计》祁国鹰等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年.
[2]《体育统计》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
[3]《体育统计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
[4]《体育统计学应用案例》祁国鹰等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运动训练学》(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1)课程代码:Z3606038
(2)课程简介:《运动训练学》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规律、运动训练原理、方法、手段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训练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运动训练的实践当中。通过运动训练学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针对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材:《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4)参考书目:
[1]《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
[3]《运动训练学》李志勇.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运动训练学》王家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体育保健学》(Sports Health Care)
(1)课程代码:Z3606037
(2)课程简介:《体育保健学》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本学科必修课。该课程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它是在医疗保健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体育保健学是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等几个部分。本课程通过运动与健康、运动性病症、运动损伤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体育卫生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实践工作服务,从而使体育运动在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及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教材:《体育保健学》姚鸿恩.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4)参考书目:
[1]《体育保健学应用汇编》王佩芸,吕尤.天津科技出版社,2014年.
[2]《体育保健学》黄何平,李成.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年.
[3]《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实验研究》郭文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
[4]《健康管理学教程》鲍勇,马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
[5]《实用骨科运动损伤临床诊断》冯华,姜春岩.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
[6]《运动软组织损伤学》王煜.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6.《田径Ⅰ、田径Ⅱ》(Track and FieldⅠ/Ⅱ)
(1)课程代码:Z3605052、Z3605053
(2)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课程主要内容为田径运动基本知识、技术原理,田径教学与训练,田径锻炼方法,田径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法,田径场地的设计与丈量,中学田径运动的基本技术与技能等。
(3)教材:《田径》.李鸿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4)参考书目:
[1]《田径运动教程》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2018年.
[2]《身体功能训练动作手册》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体能训练中心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年.
[3]《田径热点》文超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
17.《篮球》(Basketball)
(1)课程代码:Z3605054
(2)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课程分为理论与技术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讲授篮球运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包括概述、场地与设备、技战术分析、规则与裁犯法、竞赛的组织与编排、技战术及技能部分等。主要学习攻防脚步移动、传接球、持球突破、运球、投篮等重点技术,以及篮球基础攻防技战术等主要内容。
(3)教材:《篮球》王家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4)参考书目:
[1]《篮球裁判员手册》中国篮球协会审定.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年.
[2]《篮球规则》中国篮球协会审定.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年.
18.《排球》(Volleyball)
(1)课程代码:Z3605057
(2)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排球课程分为理论与技术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讲授排球运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包括概述、场地与设备、技战术分析、规则与裁犯法、竞赛的组织与编排、技战术及技能部分等。主要学习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重点技术,以及排球攻防技战术等主要内容。
(3)教材:《排球》.黄汉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4)参考书目:
[1]《现代排球运动文化解析与技能发展研究》姜彬等著.中国商务出版社,2016年.
[2]《现代高校排球运动理论与实践研究》李尚滨等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年.
[3]《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葛春林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8年.
19.《足球》(Football)
(1)课程代码:Z3605056
(2)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足球课程分为理论与技术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讲授足球运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包括概述、场地与设备、技战术分析、规则与裁犯法、竞赛的组织与编排、技战术及技能部分等。主要学习脚弓、脚背内侧、正脚背、脚外侧踢球,头顶球,射门等重点技术,以及足球攻防技战术等主要内容。
(3)教材:《足球》.王崇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4)参考书目:
[1]《现代足球》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年.
[2]《足球运动教学与训练》汤信明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
[3]《最新足球战术图解》堀井岳也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
20.《体操》(Gymnastics)
(1)课程代码:Z3605055
(2)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体操概述、内容、分类、体操术语、体操教学、体操的保护与帮助及体操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通过对体操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体育教学和训练能力,全面发展其身体素质。
(3)教材:《体操》张涵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4)参考书目:
[1]《体操》童昭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体操》体操教材编写组.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
[3]《体操》体操教材编写组.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
[4]《体操》体操教材编写组.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年.
21.《武术》(Martial Arts)
(1)课程代码:Z3605058
(2)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主要内容为武术运动概论、常用动作术语与要求、武术教学法、竞赛组织与裁判法、武术基本功、初级长拳、少年拳、初级剑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等。
(3)教材:《武术》蔡仲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4)参考书目:
[1]《武术学概论》徐才.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
[2]《中国武术史》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3]《武术》武术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